雨燕直播- NBA直播- 足球世界杯 LIVE河源:擦亮为民底色稳步提升“绿色崛起”民生保障水平
2025-11-14雨燕直播,NBA直播,世界杯直播,足球直播,台球直播,体育直播,世界杯,欧洲杯,苏超直播,村BA直播,苏超联赛,村超,村超直播
近年来,河源致力于打造“河适养老”品牌,将养老服务纳入市“百千万工程”“民生十大工程”推进,先后出台推进河源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养老服务综合监管意见、长者饭堂建设指导意见等文件。全市建成机构养老设施51个、城乡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26个,初步形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探索形成“镇村智能餐厨”“城区供销食堂+长者饭堂”等多种助餐模式,建成长者饭堂70家,惠及老人21万余人次。敬老院消防审验实现历史清零,优化整合和转型发展工作深入推进。高龄津贴申领上线“粤省事”,实现“指尖办”。银发经济蓬勃发展,举办“河适养老·智享银龄”养老消费赶集活动,为老人提供免费健康检测服务超过1万人次;家装“厨卫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消费达399.49万元。
守护“一老”,更关注“一小”,在江东新区临江镇光凹村,11岁男孩小晨(化名)通过“河力护未·七彩空间”困境儿童宜居改造项目,拥有了自己的房间,再也不用趴在杂物间学习。河源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县(区)、乡(镇)三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将未成年人关爱保护纳入党政主要负责“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建立“1+2+N”困境儿童关爱小组,通过“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开展、高质量推进”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制度化,实现市、县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全覆盖。创新民政设施市区一体建设,建成河源市(源城区)儿童福利院,实现全市孤儿集中养育,全面提升儿童福利机构养育、医治、教育、康复、社会工作等综合服务能力。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分色分级跟踪关爱服务,为26726名困境儿童落实关爱救助保障。创新打造“河力护未”未成年人保护品牌,实施“多彩暑假”“孤儿助学”“明天计划”等关爱项目,积极探索“慈善+儿童”的流动儿童关爱保护“河源模式”。
数据见证民生温度。5年来,河源逐年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城乡标准增幅分别达到18.5%、31.8%,去年农村低保标准占城市低保标准的76.6%,城乡差距逐步缩小,集中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增长31%、39%,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增长22%,为10万余名困难群众累计发放救助资金37.4亿元。全市还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全市38.6%建档立卡脱贫人口纳入兜底保障,80%防返贫监测对象纳入兜底保障;建立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议事协调机制(“一事一议”方式)、下放临时救助等审批权限,有效提高社会救助精准度和时效性,临时救助逾2.6万人次。实施“救在身边”街面行动,完善市、县、镇、村“四级联动救助机制”,累计帮助234名受助人员寻亲回家。持续开展困难家庭中特殊群体排查救助工作,建立“一次上门、摸准问题、推送部门、联合帮扶、效果评估”的困难群众问题发现反馈解决机制,协调解决困难群众差异化救助需求,推动社会救助从“解决一件事”向“办好一类事”延伸。河源还加快推进“精康融合行动”,为335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全程跟踪式康复服务。
从城市到乡村,河源“救在身边”、精准救助的触角延伸至每个角落。在连平县忠信镇,社区工作者发现村民李某突发重大疾病,看病花费了很多钱,于是帮他在粤政易微信小程序民政服务专区提交救助申请。河源市民政局通过数字民政的医保数据回流推送,收到可能需要救助的信息,立即联动“双百”社工和镇、村干部上门探访核实,为其办理临时救助,缓解了李某的就医压力。社会救助“主动发现+快速响应”机制,让民生保障更具温度。这些得益于我市大力实施广东社工“双百工程”,建成101个社工站、336个服务点,1700多名社工立足镇街、驻扎村居、兜底民生、服务社会,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
河源市持续吹响殡葬改革号角。面对“入土为安”的千年习俗,全市以“绿色人文”为核心,先后修订发布《河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殡葬管理的通告》《河源市殡葬管理实施办法》,大力加强殡葬服务要素保障,建成和平县古寨镇、龙川县登云镇等镇、村公益性公墓14个,紫金县殡仪馆新馆开业运营。全面落实城乡居民殡葬基本服务由政府免费提供的政策,5年来,全市实施殡葬基本服务免费政策83448宗、金额16308万元。推行全域绿色殡葬,推广节地葬式葬法,实施骨灰集中节地生态葬奖励政策,连年举办“骨灰集中节地生态安葬”活动,5年来,开展树葬、花葬、草坪葬等活动安葬骨灰432宗。
全市优化婚姻登记管理,积极推广婚事新办简办、公益颁证、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全面开展婚姻登记“全国通办”和“婚育一件事”就近好办政务服务改革。将传统喜事习俗与绿美河源生态建设相结合,开展“有喜事来种树”活动和南国桃缘户外颁证集体婚礼,让“喜事林”“桃缘林”成为客家喜事文明风尚的传播载体。依托城区公园景区广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布局,在江东新区中骏广场、河源国家高新区白鹭岛公园分别打造摩天轮婚姻登记处、白头偕老户外颁证点,建设爱情斑马线、网红打卡墙等喜事场景,让结婚更有仪式感、更有纪念意义。
全市探索多元治理新路径。河源紧紧围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加快发展公益慈善力量,审慎推进行政区划管理,推进高效能治理在基层扎牢根、见实效。加强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持续提高社会组织的“两个覆盖”质量,引导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全市共有社会组织2044家。持续开展“僵尸型”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等专项整治及行业协会商会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安排118个市级社会组织重点结对帮扶16个社区,75家行业协会商会主动减免和降低收费,减轻企业负担1845.59万元。全市首单“光信善·青春照护心理疗愈”慈善信托正式落地,成立河源市慈善会,建设数字慈善平台,开展“中华慈善日”系列活动。打造福彩融合商圈业态新模式,5年来共销售12亿元,筹集公益金1.28亿元。
全市还加强地名传承保护,充分挖掘河源地名资源和千年佗城文化资源、历史文化古迹特色,梳理“赵佗文化”“红色故事”“名山大川”等历史地名60余个,以南越王赵佗历史场景意象命名街路巷6条。融合地名文化与平安边界,建成粤赣边界文化公园2个。创新开展龙川佗城地名文化进景区活动,拍摄《千年古邑·人文龙川》地名故事视频共25集和《地名中的红色文化——赣粤线(龙川段)》视频,集中在“学习强国”“央视频”等平台播出;制作汇编《佗城镇地名命名方案》《佗城地名保护名录》《跟着地名学党史》、边界故事《小参纪事》《小参村志》等地名读物。探索地名赋能乡村振兴,深入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在省级重点镇佗城镇先行示范,植入地名信息二维码路牌868块、新增门牌7206块,上传电子地图乡村道路、旅游景点、助农点等地名信息1630个,借助地名文化提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龙川山茶油”等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5年来,全市累计新增街路巷命名6848条,利用乡村著名行动微信小程序采集上图地名和兴趣点5000余条,设置维护地名标志950个。
河源市委、市政府出台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殡葬管理等7份重要文件。市民政局出台规范性文件16份,出台我市法治民政建设的系列文件和规范,在养老、儿童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组织管理等方面加强标准化建设,提升了全市民政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民政事业供给优质服务的水平。《河源市农村养老服务情况的调研报告》获得市委、市政府2024年度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为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短板、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
将养老服务工作纳入市“民生十大工程”五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将特殊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任务纳入市十件民生实事。深化“长者饭堂”建设,通过建立“就餐补助+建设补助”双补机制、有效整合养老服务设施延伸供给、推动政府市场协同互动、做好慈善资源链接等方式,探索出“供销+”和农村数字餐厨等长效运营模式。涌现出养老护理员廖小平、曾彩颜等一批全国先进典型,带动全市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特殊困难老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累计近万户。目前,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2个。
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年,全市年均救助低保对象7.2万人,特困人员1.34万人。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365人次,累计临时救助4.5万人次,认定低保边缘家庭人数1.7万人和支出型(刚性支出)困难家庭人数442人。2021年以来,全市各级民政部门把基本民生保障摆在突出位置,落实落细各项相关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着力补齐基本民生保障短板弱项,启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议事协调机制,解决特困人员住院押金和费用问题。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养尽养、应兜尽兜,兜住了民生保障底线。困难家庭中特殊群体排查救助专项行动成效居全省前列。
连续数年将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费提标工作列入市的“十件民生实事”。截至2025年9月底,全市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工作基本完成,建成市(区)一体化儿童福利院,推进“养育、医疗、康复、教育、社会工作”一体化建设。推动4家县级儿童福利机构转型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设立市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8个,建成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101个,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构实现市、县、镇三级全覆盖。配备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101名、村(居)儿童主任1452名。强化医疗、教育保障,依托“明天计划”,为孤残儿童医疗救治和康复提供资助29万元;实施“福彩圆梦·孤儿助学”项目,为就读高等教育孤儿发放助学金191万元。2021年至2025年,全市年均救助孤儿263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2179人。累计办理收养登记224件。


